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在“夹头”遍地的世界保持独立思考

仝麟阁 麟阁经略
2024-10-15

成为仝麟阁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麟阁经略」→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麟阁经略”

独立思考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这篇文是几年前某次活动上给新闻系学生做的一次分享,如今在这个民粹情绪泛滥、经济和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很适合再次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我的方法论。

大家都知道独立思考很重要,它可以帮你规避风险、做正确决策,很多人都在讲独立思考,可到底什么是独立思考?

不少人认为,独立思考就是多看书、多摄取有价值的信息,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我看来,新闻行业的方法论,其实就是一套完整的独立思考流程,我想分享给大家。

(拍摄于维也纳)

我很幸运在认知最浅薄的年纪在专业的新闻机构受到了两年的培训。记者生涯给我带来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教会我如何尽可能客观还原事物的逻辑。

这也是很多读者好奇所在:为什么我年纪轻轻,却能在许多领域完成较高质量的写作?多数情况下,我并非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而我恰好使用了这套方法论获得了我想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价值不仅限于写作,包括投资、生活,甚至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定居,大量重要的决策我都使用了这些方法论,令我终身受用。

这套方法论包括四个要点:建立你的认知体系、找到专业人士、交叉验证、不要用情绪价值取代理性。

认知体系来自于常识,常识是一切判断的基础,一个基本常识都匮乏的人,即便有再优质的信息渠道,都无法对信息有效的判别归纳,常识来自于经验积累和学习。

看史书,昏君和明君的区别就差在这块,聪明的皇帝可以从下面人的汇报中看出常识性错误,而蠢货不行,只能被下属蒙骗而不自知。自己做了一大堆错事,还在那歌功颂德。

你看为啥有些人特别喜欢讲:“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在这些夹头眼里,全世界都在和我们作对,时时刻刻想要消灭我们,在他们的认知中,这个世界就是个丛林社会。

我留心观察过这些人,他们其实有两方面特征:第一是社科类信息摄取量低(因为我发现有不少高学历的理工男也是这类)、第二是从小的生活环境一般较为恶劣。

前者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中学阶段(甚至是小学),对世界的理解还局限在近代史,后者则意味着他们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成长,很难相信别人的善意。

他们不理解二战后的国际共识、现代政治制度、国际贸易发展、文明观念教化和核武器的出现,已经让现代国家更偏向于合作而非冲突,还抱着一本三国解读世界格局的幼稚想法。

所以,想要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有自己的判断力,阅读和经历非常重要。除了即时信息的获取,更应该读一些锻炼思维能力的经典文本,尤其是现代体系下,涉及政治和经济、社会的书。

光有认知体系,还不足以深入了解某个领域。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知识呈现高度分散的状态,这个时候就必须找到专业人士

麦肯锡有句话让我受用匪浅——不要发明轮子!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信息,早已存在且完整,不需要你去自己发明,你只需要知道怎么找到它。

我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说月薪三千的人喜欢聊国际政治。其实月薪十万、百万的人,也喜欢聊国际政治。差距就是,一个是看司马夹头评论国际时政,一个是寻求专业信源。

我在做记者的时候,报社有一条规矩,文章中可以观点,但不应该由记者来表述。任何观点必须来自于业内权威人士或者接近事实的人,且需要实名报备。

我在生活中发现,聪明和愚蠢的人很大一个区别就是能不能谦卑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聪明人愿意和别人辩论,但遇到和自己领域不懂的事,会非常虚心向他人请教。

蠢人正好相反,他们什么事情都要和别人辩论一下,不管这件事自己是否有相关的知识,他们在乎的不是事实而是虚妄的自尊和指点江山的快感。

我有个朋友在某互联网大厂研究院做国际政治分析。有天和我吐槽,自己回老家,亲戚虽然知道他的职业,但一聊到欧美日,还是坚持夹头们的那套阴谋论,怎么摆事实都没用。

在涉及到自己不熟悉领域的知识时,一定要勇于示弱,多听多问,少发表意见。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偏执,尤其是现在很多小孩,我注意到他们非常喜欢用一种理论解释一切。

马克思发明了两个概念叫“意识形态”和“阶级性”,本来仅是一种观察社会现象的角度。但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这变成了一种解释万物的教条。

我就遇到一个学魔怔的小孩,只要聊到市场、交易这些词,他就给我来一句:因为你是资产阶级,所以你支持这些。你跟他讲为什么私有产权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他一概不听。

很多人因为在学生时代,大脑还没发育正常的时候被灌输了太多教条性的东西,导致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社会分工,为什么知识是分散的。他们试图用一种理论套用所有现象。

不仅仅是学马的,还有学奥派学魔怔的民科。你不管和他聊什么,他都要拿奥派的理论解释、套用,他们不相信奥派或者马列之外的其他学科存在和意识形态无关的专业知识,只要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就一定是错的、或者是反动阶级的。

所以最轻松的做事方式就是相信专业的力量,用你的常识评估这个人是否专业,然后再跟着专业人士走。就像我去健身房挑教练,不看吹的多么天花乱坠,就看你练得好不好。

投资更是如此,我从来不看那些夹头和什么御用专家唱多某些市场。我就看一件事,全球富人、财富往哪流动,我就去哪个市场投资,你一个人再聪明?能抵得上几千几万富人聪明、信息多?

说到这,我这周要去伦敦出差,顺便做直播,给大家看看伦敦家长们最喜欢的养娃宝地、看看伦敦的中产和富人的社区、房子是什么环境、资产前景如何。对海外房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预约:


当然,完全跟着专业人士走也有风险。这就要求你做到另一件事:学会使用交叉印证。通过多元的信息渠道来比对,获得更精确的答案。
在做记者时,报社副总编给我讲过一个新闻事故。说是某记者调查一起县委书记腐败案,找到了自称是县委书记司机的暗访对象,一顿采访下来,洋洋洒洒几千字,细节满满。
但是呢,这位记者可能是年轻、急于求成,采访完后没有做交叉验证,最后闹了大笑话。新闻发出后,当地县政府很快作出澄清,压根不存在这么一个司机,再联系信源核实身份的时候,这人突然就消失了。
如果之前这位记者能勤快一点,去当地政府随便找个门卫、保安交叉印证一下被采访者的身份,或许这篇新闻就不会翻车。
新闻记者尚且能忽略信息核实,更何况普通人。我形形色色的活动参加了无数次,见了太多顶着各种权威头衔坑蒙拐骗的油子。其实这些人的手法根本不高明,你只要有多费一点时间,去核实一下就知道真假。
我有位前辈揭露过一个来中国骗钱的英国老头,自称是罗斯查尔德家族的后裔,到处走穴赚的盆满钵满,甚至在清华这种顶级学府被官方接见,得到了一大批不明真相、又有社会能量的人的背书。
但我这个朋友就是个较真的人,恰好又在英国留过学,没费多少力就找到了罗斯柴尔德事务所的联系方式,一个邮件发过去查无此人,报道一出那些邀请骗子站台的富商、官员瞬间羞红了脸,就连社会精英不懂得交叉验证,也会犯下大错。
古代皇帝深居幽宫,怎么知晓天下事?怎么防范下面人蒙他。《资治通鉴》里卷一九四是这么写的:帝(唐太宗)谓侍臣曰:“御史,朝廷之耳目也。”
什么叫耳目?说白了皇帝知道下面的人不靠谱,所以习惯性让身边信得过的人下去看看,类似于中央调查组。明的之外还有暗的,比如在臣子身边偷偷安排“卧底”,随时向皇帝汇报,再和臣子交上来的奏折比对,看是否有欺君行为。
当然,这一套并不是完美无缺。但交叉印证确实是增加信息精确度的一个极好的方法,这就需要你平常增加社交或者信息渠道,用多信源来验证事实。
最后,一切事实判断的前提是不要用立场和情绪替代理性。我也喜欢情绪强烈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但是你得分清,情绪价值就是情绪,你要获得信息,就要诉诸理性,尽可能多听事实,即使有时不和你意,不要让主观情绪和立场影响你的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你没亲身见过,怎么能知道和判断?其实多数时候人类不需要成为亲历者,可以使用自己的理性和经验来判断事实,而判断的水平就在于上述四个方法。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思考、决策、投资、生活。

因为环境逼仄,公号发文越来越少了,和自己三观一致的博主都慢慢“下线了”。为了长期起见,我决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付费内容上。这是我最近做的一个付费栏目,我和智谷几位资深分析师合作,一起制作了一份《趋势研判》,涉及中国、美国、全球的经济、政治类信息和分析,为您的资产管理保驾护航,每周都会发布一期,大家可以按年订阅。

下面给大家试读一下,就知道里面的信息密度:




2024年充满不确定,相信大家都有所感知。我一直在努力给大家展现真实的世界,以及我对时事的理解和判断。

如果你认同我的价值观,欢迎加入我所在团队做的研判圈子。

包括我在内的国内外研究员,每周的万字调研和研究,浓缩出高标准的内部研判。

除了每周一篇大事研判,还有资料汇总的圈子,以及每个月一场的闭门直播。想要提升财经认知,从每周一份研判开始。

目前已经涨价到299元/年,我给大家申请了50个优惠名额,能以199元拍下一年的研判圈,赶紧扫码加入,我和数十名研究员在圈内等你。

麟阁专属50个名额,赶紧加入
付款后停顿3秒,添加您的专属通信官

关于作者

仝麟阁,前财经记者,发表文章累计超过300万字。千万级报道作者,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研究领域为政治、历史、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多家咨询和教育机构任兼职讲师,现居奥地利。                    

                    
(我的小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麟阁经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